蜂蜜味道甜美、天然健康,是滋补的佳品。尤其是秋冬交替的时节,东莞市民热衷于选用具有滋润功效的蜂蜜,作为当季的首选养生品,市场上的各类蜂产品也是琳琅满目。
然而,随着今年7月起,蜂蜜等产品不再接受有机产品的认证申请后,蜂蜜被禁止标榜为"有机"产品。在这种形势下,以往市民认准"有机蜂蜜"来选购的观念需要及时更新,因为所谓的"有机蜂蜜"就是冒牌口号,而真正的天然、生态蜂产品无论在认证、包装上都出现了新的变换。
事实上,近年来东莞市场的蜂产品需求量一直看涨,然而实际的商家门店数量却在减少。这其中很大的原因,就是由于国产品牌定位较低、打"价格战"等,导致消费者对其认可度变低。与此同时,目前蜂产品大多停留在原始产品阶段;无论市场或是消费者,都对蜂产品深加工充满期待。
有机认证取消以后
顾客选购更需"火眼金睛"
随着新版《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》的启用,从今年7月1日起,总计有127种产品被纳入有资格申请有机产品认证的行列。而以前可以进行有机认证的蜂蜜产品,却因为鉴定困难等原因,将不再进行有机认证。
尽管如此,仍然有部分消费者反映,偶尔会在市场上发现有贴有有机认证绿色标志的蜂蜜出售。行业人士表示,在以往放开有机认证时,总有一些投机企业打着"有机"的旗号来鱼目混珠、以次充好。因此新规则的实施,对这些投机企业是个很大的打击,包括东莞在内的销售市场将得到很大规范。
有东莞的蜂蜜企业负责人介绍,有机认证取消后,目前国家推出了"Bee China"的中国蜂产品标志,只有生产质量有保障的企业才可以使用这类标志。同时,中国蜂产品协会还在食品安全部门的协助下,推出了蜂产品的"追本溯源"只要用手机二维码一扫,就可以通过编码获知这瓶蜂蜜是来自哪个产地的,养蜂人是谁,甚至是出自于哪个蜂箱的,都可以一清二楚。"这相当于每瓶蜂产品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,目前国内首批已经有20多家名牌企业申请使用,而这里面也有不少品牌在东莞销售。"
对此,记者近日走访市内多家超市发现,多数购买蜂蜜的消费者似乎仍对"蜂蜜取消有机认证"一事并不知情。而在取消有机认证后,消费者更加对选购蜂产品有点茫然。"去年曾有媒体报道,中国蜂产品有70%都有掺假,这个数据是惊人的。在标识未统一前,不少厂家或商家就钻空子,把lsquo非有机rsquo贴上标签当lsquo有机卖rsquo,这成了行业公开的秘密。"
有东莞本地的蜂蜜企业负责人透露,市场上对蜂产品掺假的手段很多。"比如,有的lsquo蜂蜜rsquo就用收购的劣质大米制成糖浆后掺假,而从色泽、香味、感官度等方面与真品无异,也很难检测出来;有的lsquo蜂王浆rsquo用玉米粉加生姜汁勾兑,把蜂王浆的辛辣味做出来;蜂胶造假就会用树胶,专门用树皮来熬,国内有一些地方甚至专门从事蜂产品的造假。"
通过编码"追根溯源"
生产基地决定蜂企成败
在市场乱象的背后,要选到纯天然、无污染的蜂产品,关键还是要选择好的企业品牌。而业内人士认为,目前国内虽然有若干个品牌出现,但其知名度相比其他领域产品还是非常低,消费者也不熟悉。因此从目前看,取消有机认证后,选购蜂蜜关键是要通过产品编码去了解企业的生产基地,而这恰恰是蜂产品的命脉所在。
东莞健乐蜂业的总经理徐小涛介绍,蜂产品是个资源性行业。目前,养蜂人越来越少,很多年轻人不愿去从事这类劳动密集型工作,也不愿意跑到深山老林里去"养蜂",而有经验的蜂农基本年纪都在五六十岁,马上要面临"退休"。其次是,目前受自然灾害、恶劣天气等影响,而且蜂蜜是季节性产品,这也对蜂蜜产量构成威胁。最重要的是,好的蜂产品需要一个优越的原生态环境,而要在国内找这样的"生产基地",已经成了各类蜂蜜企业的头等大事。
目前,国内蜜蜂主要分意大利蜂和土蜂两种。意大利蜂的流动性较强,要随着花期不断的迁移,而土蜂则相对适合定点养殖。然而无论意大利蜂还是土蜂,前期都需要投下大量资本栽培蜜源植物,这是很多私人养蜂户很难做到的。因此,国内大型蜂蜜企业就以"合作加盟"方式,吸引一些地区的蜂农参与养蜂,企业提供蜂种、技术、资金等支持,而蜂农则必须将其所产的蜂产品上交给企业。目前这种合作模式越推越广,东莞就有本地蜂企跑去新疆一带"圈地"养蜂。
也基于此,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尽管蜂产品市场需求量不断在增长,但是近年来其产量却是在逐年走低。,"未来,谁有大量的蜂产品生产基地,谁才能在企业竞争中胜出。"
相比而言,东莞的蜂企由于受珠三角的环境限制,往往会把生产基地向梅州、清远等偏远山区扩展。"从外面收购原料的竞争方式是很落后的,不仅企业会很被动,而且产品质量也没有保障。要想把蜂产品做好,就必须要到外地寻找有潜力的生产基地。"一本地蜂企负责人表示。
价格战影响蜂产品质量
向深加工发展才是王道
解决了原料问题,蜂产品就要在市场销售上一较高下。前几年,蜂产品大打"价格战",让消费者对蜂产品的印象越来越差。如今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,国外订单迅速减少的背景,不少国内蜂企也在反思销售模式,更多从内销上"做文章"。
"过去蜂产品行业讲究的是短、平、快。那是因为过去大部分订单就是做出口的,只要把收购来的蜂蜜往冷库里一放,客户一上门就能批量出售了,几乎没有任何的技术加工环节,更没有品牌输出,完全就是拼价格。这种简单的lsquo出口订单rsquo盈利模式,在2008年后开始遇到挑战。"徐小涛说。
徐小涛认为,目前国内蜂产品还是主要停留在原始产品阶段,没有深加工环节。相比而言,日本虽然不产蜂蜜,依赖进口,但其深加工产品却很多。"比如蜂蜜美容、日用品、酒类甚至蜂蜜面包、蜂蜜饮料、蜂蜜糖果以及糕点等,比如大部分高级化妆品里面添加有蜂王浆,比如蜂胶被用于洗手液、沐浴露、消毒液等,这些在中国就很难看到。"他说,这需要厂家在研发、技术、生产等前期环节的大量投入,而目前中国的蜂蜜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,没有实力与资本进入深加工环节。
不过,目前残酷的市场事实,也倒逼蜂企要转型。"东莞前几年有几十种国内蜂产品品牌在竞争,大多通过进商场、上货架或者开专卖店等形式,但很多品牌做了几年就消失了,或者所开门店数量越来越少。"业内人士麦小姐认为,很多都是拼"价格战"拖垮的。"比如上好的蜂蜜。去蜂农那边收购可能要四五十元一斤,在加上生产、流通、销售、人员管理等环节,成本是很高的。然而目前市场上有卖每斤二三十元的,从企业的角度而言,这不仅不可能实现盈利,质量也是毫无保障的。"
麦小姐认为,东莞的蜂产品销售市场还是被看好的。"有企业调研显示,东莞人在网络上买瓶装蜂产品的大有人在。因此主要还是品牌竞争的问题,有时候lsquo便宜的还不如贵的好卖rsquo。有东莞人宁愿选购每斤四五百元的高价进口蜂蜜,也不愿买几十元一斤的国产蜂蜜,就是源于国内品牌不够强势,在市场推广方面认可度低。"
业内人士介绍,目前在东莞市场常见的蜂产品,高端有蜂王浆、蜂胶等,普通的就如蜂蜜、花粉等,"蜂王浆单价从两百至上千元一斤都有,价格幅度比较大,根据葵烯酸这一标志性含量来分等级,一般特级的都在每斤五六百元以上。蜂胶的包装则不同,不是按斤卖的。蜂蜜价格则从每斤二三十元到数百元都有。"
"当前,东莞的白领一族越来越多,尤其进入秋冬交替的季节,通过蜂蜜来去燥、清润,是养生保健的首选。"业内人士表示,蜂产品对增加免疫力、调节内分泌、心脑血管等方面都有很好作用,比如蜂胶是中药保健食品,蜂王浆是药食两用,蜂蜜是营养滋补食品,而且适用人群也很广泛,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养生人群青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