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体生理基础知识—人体皮肤基本常识
人体皮肤覆盖在全身表面,为人体的最大器官,皮肤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、机械性、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袋。皮肤能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,同时也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。成人皮肤总面积为 1.5~2 平方米,总重量占体重的5%~15%,厚度为 0.5~4 mm。部位、性别、年龄不同,皮肤的厚度也各有差异。人体皮肤最厚处在手掌、足底、背部、颈部,最薄处是眼脸。女性的皮肤要比男性、儿童、老人薄一些,主要表现为柔软、红润、有光泽。青年人的皮肤较为细腻、嫩滑,富有弹性,显得健壮。皮肤有几种颜色(白色、黄色、红色、棕色、黑色等),主要因种族、年龄及部位不同而异。
皮肤表面有很多纤维,形成纵横交错的皮纹。皮纹明显处是手掌、手指、脚掌、脚趾、四肢关节、面部,尤其是手指末端指腹(也称为指肚)上的皮纹整齐而规则,称为指纹。人的指纹各不相同,而且终身不变。
一、皮肤的结构
皮肤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,最为敏感的是手指、掌面的皮肤。皮肤受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后,通过感觉神经传至神经中枢,经大脑皮质的分析等综合作用后,会产生冷、热、痛等感觉。皮肤的结构排列如图 5-2 所示,皮肤结构解剖图如图5-3所示。
二、表皮
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,由角化的扁平上皮构成。人体各部位的表皮厚薄不等,厚度在 0.07~0.12 mm、手掌和足底的表皮最厚。根据细胞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形态特点、表皮由外向内可分为 5层,分别为角质层、透明层、颗粒层、棘层和基底层。
1. 角质层
角质层由几层至几十层扁平无核的角质细胞组成。细胞互相交错重叠,呈平板状,形成一层完整的半透明膜,含有角蛋白。角质层能抵抗摩擦,防止体液外渗和化学物质内侵,有防止细菌感染和抗腐蚀的作用。角蛋白吸水力较强,角质层一般含水量不低于 10%,可以维持皮肤的柔润。如果角质层含水量低手 10%则皮肤千燥,出现鳞屑或皲裂。由于部位不同,角质层厚度差异较大,如眼睑、包皮、额部、腹部、肘窝等部位较薄,掌、跖部位最厚。
2.透明层
透明层位于颗粒层的上方,由2~3层扁平透明细胞组成,含有角母蛋白,能防止水分、电解质和化学物质的透过,故又称屏障带。透明层于掌、跖部位最明显。
3.颗粒层
颗粒层位于棘层的上方,含有大量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。
4.棘层
棘层也称为棘细胞层,位于基底层的上方,由4~8层多角形的辣细胞组成,由下向上渐趋扁平,细胞间主要靠桥粒互相连接,形成细胞间桥。棘细胞有分裂的能力,参与创伤的愈合。
5.基底层
基底层是表皮的最深层,由1~2层排列成栅栏状的圆柱形基底细胞组成。基底细胞不断分裂(经常有3%~5% 的细胞进行分裂),逐渐向上推移、角化、变形,形成表皮其他各层。基底细胞分裂至脱落的时间称为更替时间,一般为 28天。其中,基底细胞自分裂至到达颗粒层最上层为 14天,形成角质层到最后脱落为14 天。基底层的细胞质中含有黑色素颗粒,黑色素颗粒是人体内溶酶体分解后
的产物—残质体在细胞中形成的一种色素。人体皮肤内黑色素颗粒的多少、大小决定着皮肤颜色的深浅。黑色素颗粒具有吸收和散射紫外线的功能,可使皮肤深层组织免受紫外线的辐射。当黑色素细胞被破坏或其功能昇常时,皮肤就会出现白癜风。若黑色素细胞受到刺激,功能亢进,则会出现黄褐斑等。基底细胞间夹杂一种来源于神经嵴的黑色素细胞,占整个基底细胞的 4%~10%,是决定皮肤颜色深浅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外界紫外线照射越强,黑色素细胞分泌的黑色素颗粒就越多。夏季,日光照射时间长,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分泌的黑色素颗粒就多,皮肤的颜色就会变得深。冬季,日光照射时间短,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分泌的黑色素颗粒少,皮肤就会显得白。从护肤的角度来讲,表皮并不是最外面的皮肤成分,外面还有一种起保护作用的皮脂膜。